从我记事起,全家人跟随父亲的部队由北方到南方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,已经搬家无数次了,岁月辗转中不停丢弃、更换掉很多物件,唯有那台脚踏式缝纫机,依然静静地保存在父母靠窗台的角落里。
这台缝纫机,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购置的。那时,我们一家人从河北搬迁至广西,父亲随部队驻扎在天生桥搞水电建设,母亲和我们都由部队安置在柳州市的基地管理处。那时,一家人的开销光靠父亲的工资支撑是不够的,母亲为了帮补家用,曾在柳州市的糖果厂、灯泡厂、牙膏厂相继打零工,然而因为工作地点距离家中较远,顾不上照顾哥哥和我的起居生活。后来盼得一个好消息,部队创办了一个缝纫厂,就在基地管理处境内,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部队家属们的就业问题。妈妈可开心了,立刻去报了名。在接受培训的日子里,家中果断购置了这台蜜蜂牌缝纫机,妈妈非常用心地学习操作,成为了一名缝纫厂的流水线工人,她的工种就是专门打裤脚直边,要求走线均匀笔直平整,妈妈还抽空向裁剪师傅请教学习。从那时开始,我们就时常在“嗒嗒嗒嗒”的踩踏声中度过童年。
对于缝纫机这个物件,在当时属于时髦的家庭设备了。我和哥哥对这个新物件充满好奇和喜爱,有时偷偷坐到缝纫机前,学着妈妈的样子,欢快地踩着踏板。母亲发现后,唯恐线被卷去或缠住针脚,她一离开就把机头倒放到机膛里收藏起来,只让踏板与轮子连接。这样,缝纫机就变成了我们不可多得的踏板玩具。有时,我们把那抛光平整的缝纫机台板当成写字台,涂抹着多彩的童年。
随意时间的推移,妈妈的缝纫技艺越来越娴熟,部队的缝纫厂越办越红火,妈妈非常忙碌,常加班。妈妈加班时没法回家给我们做饭,哥哥就给我煮面条,我觉得哥哥的手艺棒极了,但还是希望妈妈能每天给我们做丰盛的饭菜。
父亲转业,我们全家从广西搬家回四川的路途很遥远,父母在抉择一些物件时,常会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,但是,这台缝纫机的去留却让他们意见高度统一,必须带回。
九十年代,我们全家又因种种原因多次换房居住。但不管在哪儿,母亲的缝纫机都如影随行。她对这个缝纫机钟爱有加,隔三差五的从缝纫机下的一个小抽屉里,拿出润滑油给它擦擦做做保养。
勤劳贤惠的母亲是个热心肠,有这台缝纫机,她除了方便缝制自家的衣物外,对亲戚邻居请求帮忙的活计,总是乐此不疲。住在楼下的阿姨,特别喜欢将自己的衣裳花点心思做点改动,想穿出特别的味道,她时常到我家跟妈妈研究怎么改动,妈妈总能使用缝纫机给她缝制出惊喜。为了答谢,阿姨家的好食品、好用品时常呈上楼来,她的女儿还认了我母亲为干妈,两家人经常一块儿吃饭唠家常。
之后的一段时光,妈妈在阿姨和邻里的建议下,在咱们居住的这条街口,干脆摆了个缝补的摊位,一方面展示妈妈的缝纫手艺,一方面方便街坊百姓缝缝补补小修改,也适当收取一点劳务费帮补一点家用。你还别说这个小主意,开动了很多人的生意头脑,一年时间,县城各条街巷都先后出现了类似的摊位,有的还租了专门的铺面认真地发展起这个行业。妈妈不畏辛劳,既要上班,又要兼顾这些小生意,有时,我们半夜从睡梦中醒来,仍听到那略显疲惫的踏踏声,看到母亲还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衣物。这样持续一两年后,我们让母亲停止了这样的小生意,既然这个行当已经有不少人接班做下去,我们都不忍再让母亲如此辛劳。
母亲的缝纫机操作任务日渐减少,恍然间,我看到岁月已经在缝纫机上留下斑斑锈迹,再看看母亲粗糙的双手,双鬓爬满了白发,才发现,岁月何时悄悄偷走了母亲的青春年华,还以她苍老的容颜?是啊,如今我们长大成人,我也成为了一名母亲,母亲自然也就老了。缝纫机前缝缝补补的母亲,操作机器的动作尽管依然还是那么娴熟,但她穿针引线的目光却缺少了从前的精准。有一天,我见她穿了好几次针线都没有成功,连忙上前帮她一下穿过,她笑道:“呵呵,老了,老了,看不清了啦,以前我跟你一样这么麻利的”。
历经三十多年岁月的风蚀,缝纫机显露出暗淡凝重,曾经欢快运作的声音也变得愈加迟缓低沉。然而,母亲从不曾抛弃它,曾经双脚富有节奏地踩着踏板的画面,使那份生活的质朴与热爱源源不断地填入我们生活的缝隙。
如今,这台停置在屋角的缝纫机,母亲用亲手拼缝的布套将它罩起来防尘防旧。这个老物件承载了满满的爱和家人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,它传承着母亲的心灵手巧和勤劳善良,每每看到它便肃然起敬,因为它为我们缝制出了一片母爱的天空,传递着浓浓的亲情。